从老屌丝到凤凰男?姜子牙的故事只是传说!
提起姜子牙,他的名字就值得一说。民间整天姜子牙长、姜太公短地叫着,其实这严格说是错误的。为什么呢?上古时称呼一个男人,不是秦汉以后通常的“姓+名(或字)”的模式,而主要是“氏+名(或字)”的模式。所谓“姓”,通俗地说,就是一个血缘共同体的总的符号代称;而所谓“氏”,则是这个血缘共同体壮大之后,每个分支的符号代称。
回过头说吕尚,他确实是姓姜。但起源于西部的姜姓是一个大姓,光是姜姓的古国就有不少,其中一个就是吕国。姜子牙是姜姓吕国那一支的后代,按“氏+名(或字)”的先秦男子称谓格式,自然就该叫“吕尚”或“吕子牙”,而不是“姜尚”或“姜子牙”。
说完了吕尚也即姜子牙的姓氏、称呼问题,我们再来说说他为绝大多数人熟悉的面孔,也即传统史书和演义小说中的那个面孔。
吕尚面孔一:
出生地:东海边
出身:远祖为贵族(五帝时的四岳)
现实身份:穷困平民,半生潦倒
形象:白胡子老头
能力:养活不了自己,但却精通韬略、有安邦定国的本领
发迹原因:渭水边“钓”到周文王
明代神魔小说《》中,姜子牙最初那是干啥啥不顺,做啥啥不成。不少战国、汉代的古籍也说吕尚的前半生是很穷困潦倒、很倒霉的。
《史记》中就记载,“吕尚盖尝穷困”,意思是吕尚大概以前曾经很穷困。
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中,魏国人姚贾曾对秦王说,太公望,是被齐地妇人赶出门的上门女婿,是朝歌市场上连肉都卖不出去的蹩脚屠夫,是被一个叫“子良”的贵族驱逐出去的没用家臣,是在棘津这地方出卖劳力都没人雇佣的废柴佣人。
另外,西汉韩婴的《韩诗外传》、西汉刘向的《说苑》、《楚辞·九章·惜往日》里,都有吕尚当过上门女婿或市场屠夫、小贩等的记载。
《封神演义》里后面还说,姜子牙因为会看风水算卦,在坐馆算命时拿住了狐狸精假妲己(《演义》说真妲己被狐狸精附体了)的好朋友琵琶精,被丞相比干发现,推荐给纣王做了名大夫。但是后来假妲己陷害姜子牙,让纣王命他督建摘星楼;姜子牙不忍百姓受苦,于是劝谏纣王停建摘星楼,被纣王追杀,又丢官逃遁。
在古籍《孟子》《史记》中,也有吕尚曾在商朝为官、后来又离开的记载。《孙子兵法·用间篇》甚至说,“周之兴也,吕牙在殷”。也就是声称吕尚在朝歌当官,是做间谍的干活。
姜太公卖面被马踏
那么吕尚这个半生潦倒的倒霉蛋,是怎么得遇西伯昌而发迹的呢?因为年代久远,这个具体过程,连西汉时候的太史公都闹不清了,所以他在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里把听到的几种说法全罗列了上去。
这第一种,也是流传最广泛的说法,自然就是大家熟悉的姜太公在渭水边“直钩钓到周文王”的故事。这个故事众人皆知,具体内容就不细说了。
第二种说法,说的是西伯昌被囚羑里期间,周国大臣闳夭、散宜生急于救主,得知吕尚的才能,将他请来,三人一起四处求得美女、骏马和其他珍宝,救出了西伯昌。此后,吕尚就跟着西伯昌一起来到周国。
至于吕尚得遇西伯昌时的年龄,春秋以前的史料,如《尚书》《易经》《诗经》和甲骨文、金文等,都没有明确提及。战国到两汉的古籍,则开始把初见周文王时的姜太公说成是一位白胡子老头。如《荀子》和《韩诗外传》《尉缭子》《说苑》里说,吕尚遇到周文王时是70多岁了;《楚辞》说得更邪乎,说吕尚遇周文王时已经90多岁了。
一介布衣甚至可以说贱民,大半生怀才不遇,潦倒不堪,连自己都养活不了;到了须发皆白的70多岁或90多岁高龄,他遇到文王识人,居然一下子发达起来,成为帝王师。后世因此就把吕尚当做大器晚成的典型。这样的故事,简直太励志了!难怪很早以来,吕尚(姜子牙)就被塑造成神仙形象。
不过吕尚的这些故事显然过于传奇了些,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评价《三国演义》描写的那句名言——“状诸葛之智而近妖”。想必很多人会怀疑,历史上真实的吕尚,难道真的像上面那些古书中描述的这样吗?
人们的怀疑,首先是从吕尚的年龄开始的。
前面说过,春秋以前的史料并未对吕尚的年龄有明确的记载。但是战国和汉代古籍里说吕尚见文王时都70多岁了,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是90多岁了,这真的可能吗?在《诗经》和《逸周书》里,却记载了一件事,可以证明,吕尚在文王去世多年后的之时,也绝非八九十岁以上的耄耋老人!
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有诗句云:“牧野洋洋,檀车煌煌,驷原彭彭,维师尚父,时维鹰扬”。诗句描写的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时(此时距离文王得吕尚已经有十余年了),吕尚乘着战车,像盘旋而起的雄鹰一样猛冲敌阵的情景。
《逸周书·克殷解》则记载:“周车三百五十乘,阵于牧野,帝辛从。武王以尚父与伯夫致师。”这“致师”是什么意思?汉代大儒郑玄注释说:“致师者,致其必战之志。古者将战,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。”说白了,所谓“致师”,就是像一些古典小说、演义里描写的那样,两军对垒时,派出猛将出阵挑战,或者是派猛将率少数精锐直接冲击敌阵,来挫败敌人锋芒,鼓舞本方士气。
既然《诗经·大雅·大明》和《逸周书·克殷解》可以互相印证,都说吕尚在牧野之战中作为先锋带头冲阵“致师”,那么问题来了:如前所述,如果吕尚真的是80多岁乃至100多岁的白胡子老头(战国、汉代古籍说吕尚遇文王时已经70多岁或90多岁,而牧野之战更在十多年后),一个那么大年纪的老人,乘坐在古代那种没有减震系统、没有橡胶充气轮胎的木轮战车中,飞驰于坑坑洼洼的纯天然原野上,不把一把老骨头颠散架就算不错了,还能像雄鹰一样迅猛冲击敌阵吗?一个那么大年纪的老人,怎么可能被周武王赋予“致师”的重任?
要知道,“致师”的成败,对对阵双方的士气影响极大。自古以来“致师”,都是选择本方最勇猛的武士。而且牧野之战的时候其实周武王并没有必胜的把握,他斟酌“致师”的人选时,必定非常谨慎,因为这事关灭商成败,甚至周国存亡。这种关键时刻若派80多岁乃至100多岁老头子去“致师”,那岂不是拿本方士气开玩笑,拿三军将士的性命和国运开玩笑?反过来说,既然历史上周武王确实是派吕尚担任致师任务的,那我们可以认定,当时的吕尚,一定是周人阵营中最厉害的猛将!所以牧野之战时的吕尚,绝对是正值壮年。不说三四十岁,至少应该不超过五六十岁才合乎生理规律。
其实还有一处资料,能大概算出吕尚在牧野之战时的年龄。
西晋时期碑刻《齐太公吕望表》(原碑已失现存拓片),引述当时刚从汲冢挖出不久的战国史书《竹书纪年》,指出齐太公吕尚死于周康王六年。该表还推测吕尚享年大约110岁。《史记》也说,“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岁”,就是说太公死时大概100岁还多一些。从牧野之战到周康王六年间隔大约47年(武王克商后在位约4年,成王在位37年,再加康王6年)。所以按吕尚享年100岁出头算下来,吕尚在牧野之战时应该是50大几接近60岁。如果当时太公年纪比这再大,很难想象能作为周方猛将去“致师”了。既然牧野之战时吕尚才五六十岁,那他十几年前遇到文王时,应该只有40多岁而已,自然还算壮年,而不是什么白须白发的老头子(除非他是个“少白头”)。
西晋《齐太公吕望表》拓片
除了吕尚的年龄外,他的身份地位更值得怀疑。
前面我们讲过:纣王不重用贵族勋旧,用人多用地位低下的“小人”,且喜欢收罗各方犯法之人和逃奴;而西伯昌则反其道行之,保持贵族的世禄(仕者世禄),一抓到逃奴和“流窜犯”,就遣返他们回本国、本地。如果真的如战国古籍所说,吕尚当过上门赘婿、蹩脚屠夫、无用仆人、水滨钓翁等,那他即便不算逃奴和流窜犯,也属于贱民无疑了。标榜自己恪守贵族时代的“政治正确”、自诩坚决维护贵族利益、还抨击纣王用“小人”的西伯姬昌,怎么会用这种“小人中的小人”呢?(上古时“小人”指地位而非德行。)这不是在诸侯面前抽自己嘴巴子吗?
而且我们知道,吕尚在历史上,是以军事谋略出名的,传说他还写过名为《六韬》(又称《太公兵法》)的兵书。当时能精通谋略并写书的人,必然得是饱学之士。要知道上古之时,“学在官府”,直到春秋时期都是如此。是孔老夫子以后,才开始“有教无类”,平民才能有机会学知识、学文化。历史上真实的吕尚若是地位低下的“小人”,吃了上顿没下顿,怎么可能有钱、有闲去学知识?
其实史书上还明确记载了吕尚的一个高贵身份,很多人不知道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中“武王、邑姜方震(娠)大叔”这一句原文下,有晋代历史大家杜预写的一个注脚:“邑姜,武王后,齐太公之女。”众所周知,吕尚后来封于齐国,又称“齐太公”。原来这吕尚,还是周武王的老丈人!有人会疑惑了,这又怎么样?其实这个信息非常重要——这证明吕尚的历史真实身份绝不是贱民,而是贵族!
上古贵族和平民、贱民之间的界限是像鸿沟一样严格的,绝不像战国以后,贵族、平民身份转换相对容易和频繁。那时王公贵族的婚姻,都是政治婚姻,因为要通过婚姻巩固扩大政治势力,所以最讲门当户对。
看看武王之前周国君主的正妻:季历的老婆是殷商挚国的次女,文王的老婆是夏朝支系有莘氏之国的女儿。周君的正妻,都是其他国家的“公主”。如果真的如战国古籍所说,吕尚以前是个贱民,背后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做支撑,那周人的君主,怎么可能娶这样人家的女儿当王后?尤其当时周人正企图灭商,周国君主娶平民、贱民之女为王后,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次用联姻来扩张政治势力的机会?
因此武王娶吕尚女儿邑姜为王后正妻一事,足以证明当时吕尚家绝非平民,而必是当权贵族无疑!吕尚当时应该是姜姓吕国的高级贵族,甚至可能是公子、国君之类的人物。文王安排儿子太子发娶吕尚之女,不但是笼络吕尚这个人,更是要以联姻的方式,联合吕尚背后的这个姜姓国家。
太原晋祠中的邑姜像
吕尚的出生地,我们也得来纠正一下。传统史籍如《史记》说,吕尚是东海边人,也即东夷人。但是我们知道,古代姜与羌同字,羌人起源于西方,姜姓也为起源于西方之姓。何况古籍《礼记·檀弓上》记载:“太公封于营丘,比及五世,皆反葬于周”。古人又有诗云:“狐死必首丘,越鸟巢南枝”。之所以从齐太公吕尚开始,一连五代齐国君主死后都要从齐国返回周原安葬,显然西方才是他们的祖居地。故而历史上真实的吕尚,应该是西方人;而且我们说过,按古人以国为氏、以地为氏的传统,他应该就是当时的吕国人。据王玉哲等历史学家考证,最初的吕国位于现在山西西南部的霍太山附近一带,霍太山即古代姜姓神山四岳(四岳并非四座山,而是一座山,王玉哲考证“四岳”应写为“太岳”,战国古文中“太”、“四”形近,故而讹误为“四岳”)。所以吕尚应为西边的山西人,而不是东海边人。所谓吕尚是东海边人的说法,无疑应该是因为后来吕尚被分封在东海边的齐国,所以后人才倒果为因产生的错误。
因此吕尚的第二个面孔,也即接近历史真实的面孔,应该是下面这样的:
出生地:西方吕国(今山西霍太山一带)
出身:远祖为贵族
现实身份:当权高级贵族,文王亲家、武王丈人
形象:壮年猛将(遇文王时)
能力:熟悉谋略、韬略,惯于冲锋陷阵
根据早期史料推想,历史上吕尚的事迹应该如下:因为姬姓周人与姜姓国家长期通婚,况且吕尚所在的吕国(山西一带)也在周国东边不远,关系本就密切,西伯昌也许很早就认识吕尚,知道他的能力。后来西伯昌被纣王拘禁在羑里,闳夭等人又找能力超群的吕尚一同到商朝营救西伯昌。可能西伯昌被囚羑里7年间,吕尚还曾深入到殷商以各种贱民身份做卧底,甚至打入商朝朝廷,侦察商朝民间、朝堂的动向,故而留下很多他是贱民身份(屠夫、小贩、仆人、上门女婿等)的传说。由于吕尚在策划营救文王一事中出了大力,所以西伯昌回来后就重用于他。西伯昌出于笼络吕尚本人和其所代表的姜姓吕国的目的,再加上姬姓与姜姓的长期通婚的亲密关系,所以让儿子太子发娶了吕尚的女儿邑姜作为正妻。按古代的习俗,女子“十五及笄”,出嫁都很早,邑姜嫁给武王时应该只有10多岁。可以想见,吕尚在被西伯昌重用、并跟西伯昌结成亲家时,正在40岁上下的壮年时期。
由以上可知,那就是吕尚被西伯昌重用,绝不是像战国时期幻想“一步登天”的穷士人宣传的那样,是“从老屌丝到凤凰男”的励志典型,也不是“大器晚成”的典型,而是一个有权势、有能力的壮年贵族,在贵族时代,顺理成章地被另一个国家的君主重用的普通之事。因为吕尚本就是当权贵族,所以他被文王重用,也算不得“发迹”(“发迹”一词多指穷困之人从底层一跃而富贵起来),只不过是贵上加贵罢了。
本文链接地址: